你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大豆协会!

行业要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别担心!东北减产关内补 新季国产大豆供应无忧

更新时间:2023-09-14 15:28:53点击次数:623次
预计今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与去年接近持平,气象条件总体呈利大于弊的态势。若近期苏、鲁、豫、皖天气不出意外,大豆单产水平将高出去年15%,总产将增加17%,且商品优良率将大幅提升。
为稳定大豆生产,统筹考虑大豆市场供需形势、比较效益和农民种植意愿等因素,国家在年初及时出台一揽子支持大豆生产的措施,使得新年度国产大豆供需结构超预期地向好转变,“稳价保供”促使豆价合理运行。从全国大豆生产形势和供需结构来看,未来新季大豆的行情态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大豆面积存在争议
南北产区相互弥补
大豆种植面积是决定总产结构的最大要素,依据各省上报的数据,去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为13826.2万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大豆总产为2085万吨,进入历史高点。
2023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虽存在争议,但南北产区有增有减。据多家调研机构调查,东北产区2023年大豆种植面积吉林、辽宁同比略增,黑龙江、内蒙古同比下降;但西南间作套种区、长江流域高蛋白豆区及黄淮海优质大豆区,除间作套种大幅增加外,直播面积产区间增大于减,总面积的增幅或弥补东北产区一部分降幅,预计全国大豆种植面积与去年接近持平。
气象条件利大于弊
全国产情好于预期
上年度“天公作美”,南北产区大豆生产全面丰收,因此,有许多机构超前低估今年的大豆产情,认为今年的大豆单产和总产均将大幅下降。但综观全国大豆产情,今年气象条件总体呈利大于弊的态势。第5号、第6号强台风“杜苏芮”和“卡努”,仅给河北西部和黑龙江部分地区带来较明显的灾害,受灾区并非全是大豆主产区。灾害性天气年年有,各地大豆丰产预期较强,但不排除全面收获上市时天气的多变性。值得注意的是,之前受灾的地区有很多属于江滩、低洼地块,本来就不在补贴和统计之列。

从长江流域大豆产区已收和待收获的情况看,湖北主产区去年的大豆种植面积为335.7万亩,今年面积将达356万亩。本周末湖北西部主产区的收获将占总播面积的75%,其单产水平是历史罕见的一年,早、晚熟品种均在230~280公斤/亩,许多优良品种高产田块超过300公斤/亩;鄂东部产区和毗邻的皖南及江西九江(属长江流域豆区)已经陆续开镰,各地大豆单产水平均将达到200公斤/亩以上。
长江流域的湖南北部豆区也开始零星收割,产区大豆面积、单产、总产表现“三增”。上述各地生产的大豆商品优良率均达90%以上。
据统计,黄淮海大豆产区的陕、晋、甘和西南间作套种区的云、贵、川等地,虽然面积扩增,但近几年能向市场流通的豆源占比较少,当地的自供和自食量扩增,将影响外部主产区的输入。
而黄淮海优质大豆产区的苏、鲁、豫、皖所生产的大豆以食用大豆为主(淮河以北属黄淮海豆区,而淮河以南则为长江流域)。今年,江苏豆区的南通、盐城、淮安、徐州及连云港等地在政策激励下,纷纷增加套种和扩种补贴。去年大豆总面积为309.2万亩,今年将突破350万亩;玉米面积缩减,部分水资源不足的地方出现“水改旱”扩种大豆现象。
山东大豆产区套种面积大幅增加,比去年增长约12%,除黄河流域的东营、利津大豆生长前期出现干旱影响产情外,其他各地长势良好,有效结荚数明显高于去年。
河南南部漯河、许昌、周口豆区今年大豆种植面积降幅明显,去年大豆面积25%被玉米所取代,而黄河流域的新乡、原阳和永城面积扩增,适度弥补了外围的降幅,各地大豆长势好于去年。
皖北地区的阜阳、亳州、宿州、淮北、蚌埠,除直播面积增加外,新增间作套种面积明显,大豆长势比去年优良。
关内大豆产区能向市场大量输出的长江流域及苏、鲁、豫、皖豆区,今年气象条件总体利大于弊,可谓风调雨顺,光照充足,有效结荚数大幅提高。预计长江流域将于9月上旬至9月底集中收获;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依次在9月20日至10月15日交织入市。调查显示,若近期苏、鲁、豫、皖天气不出意外,大豆单产水平均将达到180~200公斤/亩,单产高出去年15%,总产增加17%,而且商品优良率将大幅提升。
预计关内大豆总产将比去年增加近70万吨,可达775万吨,除去自食和种源及筛选去劣,将有650万吨商品豆供应市场,占全国食用大豆需求总量的近35%。
预计东北大豆产区今年的面积、单产、总产均比去年有所下降。据专业机构调研,除辽宁、吉林大豆总产比去年略增8.5万吨外,黑龙江总产下降明显,预计为892万吨,比去年减少约211万吨;内蒙古大豆总产206.6万吨,比去年减少36.6万吨。东北主产区大豆总产约比去年下降239.5万吨。
主流行情不容乐观
南北产区相互抑制
以高蛋白著称的湖北产区,占总播面积85%的晚熟豆,由于品种更换,占较大面积的低蛋白大豆成为主栽品种,产量结构较好,因蛋白下降1%~2%,出浆率下降将对价格产生不利影响。湖北中、早熟优等级高蛋白“冀豆12”当前进入6500~6600元/吨的价格低谷,10月中旬主流运行价格将重返6700~6800元/吨;而早熟“537”现行价格7200~7300元/吨,已不再被市场所关注,因大批豆源滞留产区,其价格未来难以维持,或为全年最高值;之前预计的晚熟豆最低价位在6100~6200元/吨已有体现,因收购主体恐慌,短期内虽有跌幅,但不明显,10月下旬,此类豆源主流价格可能重返6200~6400元/吨。
湖北产区晚熟豆价格将抑制鲁、豫、皖豆市行情,但使其不至于初期盲目高开。向下游流通湖北占据运输优势,鲁、豫、皖商品豆主流行情5900~6100元/吨,未来或在6200~6300元/吨阶段性波动。
湖北产区的高蛋白早熟豆行情基本企稳,江苏豆区几个高端品种的优等类大豆价格未来与之相差不明显,主流价格除黑脐王低200~300元/吨外,翠扇、大乳白类主流行情在6800~7000元/吨之间,阶段性淡旺季上下波动200~300元/吨。
东北产区视不同的运输优劣势,以39.5%~40.5%蛋白含量的塔选商品豆为主流,其价格流入终端企业或市场,按正常年份会低于鲁、豫、皖大豆200~300元/吨,那么,东北产区正常的毛粮收购价应在4900~5100元/吨比较合理。当然,不同区域和不同粮质的去杂有着很明显的差异,上下限调整幅度100元/吨,比较适宜市场的接受度。商品粮流通价点在5200~5400元/吨之间视不同的粮质和区域,该价格的运行也许受阶段性的政策或期货行情震荡影响,出现上下波动,但对终端市场的影响不会明显。东北豆价上涨,关内便增量流通,二者相互抑制。
食品豆供需偏宽松
产大于销不容忽视
不少机构对今年的大豆产情认同度不一,东北因面积下降和高估因灾减产,而忽视关内单产水平的提高,即便东北240万吨这一数据的减产成立,依据去年的国家统计数据2085万吨,需要说明的是,去年新粮上市初期国储的市场化收购和3月份启动政策性调节储备收购,加上省级轮换收购和地方调节性储备收购的总量,除去正常的轮换粮外,均成为结转于新年度的库存,连同社会收购主体的余粮及关内的增产70万吨,其总量基本与去年持平。新年度的供应压力依然成为影响大豆行情的焦点。
人口老龄化问题,听起来与大豆行情“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市场调查显示,与豆制品消耗有着密切关联。近几年去世的老人多为40后和50后,是豆制品消费的主力军,年轻一代生鲜豆制品和豆奶粉转化量明显下降。
三年疫情,世界经济环境难言复苏,国际大宗农产品供需格局不稳,表面上看,每年的进口量不断加大,但未完全流入转化端,国家有能力确保市场供应稳定。
前期豆二行情超越连盘豆一主力,正常吗?9月下旬起,美豆新作便会陆续上市,当一切明朗后,期货市场便会进一步回调,9月中下旬下调幅度将会明显,外盘豆二将趋于合理。国内现货市场需求经过前期的提振,转化率并非大幅提升,饲企的备货已进入慢节奏,继续增仓大概率受挫,其格局不会在较短时间内向好改观。
国内蛋白深加工企业,自去年新豆上市以来一直负重前行,加工量大幅下降,利润何止是收窄,在激烈的同行业竞争中,部分企业曾一度出现阶段性的亏损,仅有小部分企业完成本年度生产计划。酱油酿造业在居民生活水平降低和餐饮业恢复缓慢的过程中,需求难以与往年相比拟。新年度这类企业依然背负着转化压力,受美豆坚挺影响,蛋白制品出口或稍有利好,但未来仍有较多不确定因素。

新豆总体趋势中性
产区赌市主体减少
关内大豆行情由湖北率先开启“新老”衔接链,抑制外围产区初期价格高开,南北产区行情相互抑制。
东北产区国储收购和大主体入市的收购价格,仍是大豆主流行情的“风向标”,但贸易主体不宜跟风太紧,可适度接近,不宜超越。值得说明的是,上年度国家调节性储备与轮换储备不同,国家会依据市场情形随时投放,调节阶段性上涨或供给缺口。
外盘豆类比较坚挺时,养殖成本便会上升,不是养殖亏损面增加,便是推升副食品价格,二者的变化对豆制品转化各有千秋。而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过于高企,食品市场替代量缩减,则会利好国产豆转化,但国产豆以食品加工为主,年需求量在1400万~1500万吨,当商品豆占比达85%以上时,当年的行情波动就不会明显。东北产区目前尚存的不确定因素便是“早霜”,值得关注。
由于新年度大豆市场总的趋势呈中性,南北产区赌市主体减少,阶段性压力释放缓慢。未来市场在转化过程中,注意冬春季特殊气候的变化,对蔬菜和副食品行情的影响。
俄豆入关直接影响东北豆转化,并抑制价格正常运行,同时也会影响关内行情。过去一年,俄豆入关总量约99万吨,预计新年度有继续增长的势头。
黑龙江绥化地区已有早熟豆零星上市,每年该地区开秤价均偏高,易给外围带来高开低走局面,建议贸易主体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理性看待新季豆行情。
当前,新老豆正处于交接期,而国储轮换陈豆拍卖继续快节奏投放,前期的大量成交,出库转化并非跟随节奏。9月8日的拍卖成交量急转直下,计划拍卖4.4009万吨产于2017年的陈豆,仅以底价5000元/吨成交不足0.24万吨。本周,以单拍和双向竞价的形式继续增量投放,其中9月11日投放产于2017年、2020年的陈豆4.8144万吨;9月13日,投拍产于2020年、2021年的陈豆4.9773万吨;9月12日的双向竞价拍卖,将视参拍主体的竞价结果决定成交总量。

上周五,国内连盘豆一和外盘豆二以及豆粕行情全面冲高回落,国储拍卖陈豆若继续维持原底价不变,预计其成交总量仍会大幅受挫。国产陈豆拍卖和2022年产豆源在不同的主体中仍有大量待转化,会与东北新季大豆的开秤价相衔接,初期高开仍需谨慎。10月上旬东北新季豆将全面上市,而此时的期货豆一面临11月合约交割,有可能盘面会出现阶段性上行,现货市场主体在收购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理性。

扫一扫,有惊喜哟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 黑ICP备17001807号 技术支持:巨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