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进展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三农发布记者现场提问:土壤普查是土壤的全面体检,请问此次土壤普查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发布会上,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专家技术指导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佳宝表示:
土壤普查,要查清质量变化的内因和外因。如果要查清内因的话,必须要开挖土壤剖面和采集土壤样品,然后到实验室进行化验,获取结果。如果要调查外因的话,首先要调查土壤植被的情况,以及利用方式和强度,还有地形地貌,还有光温水热条件,这些都是外因。把这些结果和信息将以数字档案的形式、实体样品的形式把它保存起来。同时,要形成一系列的土壤图。具体来说,这一次土壤普查主要有五个重点任务:一是查清现状,要摸清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包括土壤质地、有机质、酸碱度和养分元素等,同时全国典型土壤类型还要调查土壤的生物性状,过去这个性状是很少调查的。例如,如果土壤过酸或者过碱,植物是长不好的,这就是性状。再有就是发现土壤中蚯蚓比较多的,这个土壤是肥沃的。所以,我们就要通过查清这些性状,了解土壤资源,有助于因地制宜地保护和利用我们的土壤资源。二是要查类型。我们在1米深的土体当中要调查不同深度的土壤层次的性状特征,辨别它们的类型,这是跟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比如,黄淮河平原有一种土壤是上砂下黏的,这类土壤是保水保肥,稳产高产,老百姓给它起个名字叫“蒙金土”,这就是它的特征状况。还有山地丘陵的土壤,这些土壤不同程度的存在土层的浅薄、土壤砾石含量高,跑水跑肥,我们叫漏水漏肥,这类土壤的生产性能低,改良的难度就特别大。三是查利用。充分掌握现在的利用状况,包括立地条件,所谓立地条件就是耕地周边的地形等因素,农田基础设施状态,比如水渠这些是要调查的,还有种植作物、化肥农药投入,以及产量水平的情况。这些人为因素特别影响了土壤质量的变化。我们要通过对比不同利用模式下的土壤性状的变化,来筛选出高质高效的投入产出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四是建档案。建档案就是建立土壤资源库,这个资源库包括土壤数据库和样本库。土壤数据库是为每一个样点和每一种土壤建立详实的身份档案。土壤样本库是土壤的“时间胶囊库”,将长期保存约1000万份土壤样品,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土壤样品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我们举个例子,100多年前,我们才知道土壤当中有什么养分,植物需要什么养分。如果我们以未来为坐标轴的话,我们现在看土壤的话是有局限性的,我们要把这个土壤留给百年以后再研究,那么这就特别重要。五是制图集。档案记录的是样点个体信息,要实现对土壤资源的精准利用和管理,还要由点到面,进行分类、分区、分级进行制图。也就是说,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就是我们的制图思路。第一类基础类型的图集,包括不同比例尺的土壤类型、不同指标的土壤属性图,所谓属性就是酸碱、氮磷钾。第二类是应用类图集,包括耕地质量等级图、土壤农业利用适应性图等,这些图集是支撑农业生产和土壤管理最直接的依据,可以做到因土施策、挂图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