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携春风 南北豆市“暖融融”
更新时间:2025-02-27 13:41:02点击次数:238次
【主要观点】备受关注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月23日伴随着和煦的春风传遍大江南北。文件的第一亮点便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求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多措并举巩固大豆扩种成果;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推动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当前,南北豆市利好面扩大,供给保障能力增强,农民收益提升,为新年度稳定大豆种植面积夯实了基础。
经过十多天的集中补库,南北产区流向食品加工终端的豆源明显减少,东北产区贸易商对优质商品级豆源的追涨稍有停歇;而关内产区的收购主体依然信心十足,跨区域相互“倒购”,甚至有部分商户开始掺混“俄豆”或东北豆,较大一部分收购商仓中余豆已超过春节前。由于对后市持有较强的看涨心理,贸易商“宁愿不出货也不愿低报价”的现象日益增多。一些持货量较大的商户在收购量较低的情况下提高收购价格,使得低库存商户“跟风”提价。期货豆一在4000点上方震荡,豆粕刚需支撑其价格高位运行。进口大豆到港量明显减少,同时商检时间拉长,压榨企业开机率剧增。与此同时,黑龙江省级储备大豆自2月13日启动投拍1.8万吨并溢价成交之后节奏放慢,因投拍量大幅缩减,高溢价现象加剧。国储自2024年新豆上市后采取不同方式大量投拍,当前仅以双向竞价形式少量投拍。进口大豆储备理应“闪亮登场”,但迟迟未曾“现身”。种种迹象表明,在东北备耕期来临前,国家是让东北产区滞留的低蛋白豆源得到合理转化,提高豆农收益利于稳定新年度大豆种植面积,短期内豆市支撑因素明显,后市将有更多看点。关内产区的豆源转化渠道以豆制品加工为主,仅有小部分劣质或筛下物进入压榨行业。涨价过程中,各区域均喊着“收购没量了”,上周后期流通明显迟滞,但各区域收购主体对未来豆市过分看好,一些大户仓中的豆源已高于春节前的库存量,其成本日益增长。这些主体迅速拉高基层毛粮收购价,河南、安徽、湖北已出现很多主体跨区域“倒购”,个别收购商开始掺兑俄罗斯和东北大豆。上周初,苏鲁豫皖43%蛋白含量毛粮主流收购价4560~4600元/吨,净粮主流装车价4840~4900元/吨,部分色选商品豆或单一高蛋白品种装车价5000~5140元/吨。至上周中期,各地同类毛粮收购价已涨至4680~4760元/吨,优等级毛粮价格高达4840~4900元/吨;双比重筛粮报价以4900~5040元/吨为主,色选商品豆或单一高蛋白品种装车报价5200~5300元/吨。这些产区豆价上涨,使得湖北产区部分主体乘机加大之前从外地拉回的豆源掺兑量,装车报价以5160~5200元/吨占主流,纯湖北地产大豆报价虽然受抑,但近几天44%以上蛋白含量的大豆装车价也小幅向上调整。关内产区价格涨幅较大,但市场接受度较低,向市场发送量大幅减少。这种有价无市现象或延续,低库存的主体随价高收,在日益增仓后,大户一旦坚持不住,因其仓中豆源均价偏低而放弃挺价,对高价收购的主体则会带来风险。东北产区高、低蛋白豆源价差明显收窄,低蛋白豆源分流加快,但鉴于下游豆制品市场基本完成了本轮补库周期,基层持粮主体过分挺价,向终端报价又难以跟随,大多数贸易商去库存偏慢,对高价增仓表现出谨慎心理。但各地贸易商持仓豆源均为低价位时收购,毛粮入仓价多在3600~3700元/吨之间,且大多是40%以上蛋白含量的商品豆源,短期内作油用豆转化还不现实。东北产区油用大豆入厂价已上冲至3800~3960元/吨,而塔选分离后的大粒型商品豆(7.0圆孔规格,38%~39%蛋白含量)装车报价仅3900~4000元/吨,40%~40.5%蛋白含量的塔选商品豆装车价4100~4240元/吨,41%~42%蛋白含量的塔选商品豆主流价格在4260~4440元/吨之间,43%以上蛋白含量的优等级塔选商品豆装车报价4500~4600元/吨,少量更高蛋白含量的单一品种4700~4800元/吨。油用大豆明显高于商品大豆的涨幅,鉴于在冰雪融化期来临前,豆农将出现一波集中售粮期,贸易商面临的是向终端流通迟缓,谨慎增仓的心理可以理解,当前的利好因素能否维系需要进一步观察。依据现行价格,南北产区大豆的价差明显拉大,关内豆源虽比预期大幅减少,那是因为之前有一定价格优势,向终端超前释放。当前东北大豆的价格优势比较明显,未来市场循环补库有倾向东北而抑制关内行情的趋势。豆制品加工市场对豆源的转化明显不及预期,各类学校和工厂、工地食堂在蔬菜和副食品供应充足的影响下,与常年同期相比,豆制品需求较弱,复工后的豆制品企业和作坊加工量减少。气温跌宕起伏是春季的自然特征,本周起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将明显上升,陆地露天蔬菜将进入生长盛期,3月中旬便会集中上市,豆制品需求将进一步下降,本轮终端超量对南北产区的豆源补库将拉长其转化周期。油粕市场的强势不可能持续太长时间,养殖存栏和补栏提升并不明显。当前,豆粕虽有刚需,但维系高位的价格明显乏力。内外盘豆一、豆二期价冲高后,仅在上方徘徊震荡。南美因天气炒作存在较多变数,即便因干旱放大减产预估,但巴西总产预计仍在1.7亿吨之上,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阿根廷大豆的减产预期,而南美大豆总产仍高于上一年度,全球供应保持宽松。东北产区贸易商此时不盲目追高,理性看待后市,多元化主体相互争购,高价建仓的商品豆最终要进入终端市场。随着进口大豆3月底陆续到港,供需基本面将回归常态,在向下游流通日益减少的过程中,俄罗斯大豆通过陆路运输源源不断入关。因此,未来豆市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盲目追高仍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