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全面振兴的“天时地利人和”
更新时间:2023-09-14 15:31:14点击次数:305次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黑龙江的林场、乡村、高校等考察调研,期间专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谋划部署东北全面振兴。 在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刻阐述东北地区肩负的重要使命,深入分析东北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作出部署,为东北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指明了前进方向。 《时政微观察》与您一起,看东北全面振兴的“天时地利人和”。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几次重大调整,直接关系东北“命运”。 提起东北,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共和国长子”。浓重的历史色彩下,这里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迷,肩头扛着国家重担,如今又焕发青春。 “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有70%以上布局在北方,其中东北占了54项。新中国第一批解放牌载重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辆内燃机车、第一块“的确良”……过去,东北依托新中国建设的时代机遇,成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战略。东北地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国防安全的战略地位不断夯实。 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我国发展大势,深刻指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东北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凸显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洪向华在接受《时政微观察》采访时表示,东北有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良好工业基础和产业链条,从国家整体布局来看,需要进一步发挥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之行中首次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东北‘换道超车’的重要抓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在接受《时政微观察》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东北要摆脱历史包袱轻装前进,必须着眼于新的增长引擎,瞄准面向未来的、能起到先导性和未来支柱性的产业,瞄准引领性的、原创性的、交叉融合性的技术,瞄准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的产业形态。 洪向华认为,“新质生产力”就是新的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三要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素质要得到全面提高,包括劳动工具在内的生产资料都要增加科技含量,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来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塑造新的发展赛道、赢得发展主动权。 东北区位优势独特,在我国辽阔的版图上,地位举足轻重。 拥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亿多人口,建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东北地区发展成绩单有目共睹。 习近平总书记在随后的重要讲话中,也肯定东北“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夯实,粮食产量占全国1/4,商品粮占全国1/3,调出量占全国40%”。 作为我国最北生态安全屏障,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这里山脉绵延不绝,江河川流不息,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使命。 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近年来,东北地区装备制造领域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果显著,解决了很多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 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如何深刻领会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王福强认为,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东移,东北亚会成为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而我国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从国际联通的角度来看,目前东北是属于前沿的。 鲜活的数据是很好的例证。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上,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家企业汇聚东北,达成99个合作项目、引资额844.75亿元。 近年来,东北地区不仅立足自身定位服务国家大局,更在开放合作中打开发展格局,加强与东部沿海和京津冀的联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东北人才不少、技术基础雄厚、干部素质也不错,往往就缺一点创新精神和思想格局。一重抓了这块短板,各方面工作都上来了。可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2018年金秋,习近平总书记赴东北三省考察,在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调研时感慨,“在这里,我能感到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爱国心、创造力,坚定了大家一道实现百年目标的信心。” 东北抗联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里,藏着东北屡创奇迹的“精神密码”。 洪向华表示,这些精神资源是我们独有的,是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对于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里有鼓足干劲的人们,一步步夯实大国重器的产业根基—— 黑龙江省内有700多个科研机构和80多所高校,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沈鼓集团自主研发我国首台套年产150万吨乙烯装置大型压缩机组;哈电集团研制的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推动中国水电向世界水电“无人区”迈出坚实步伐…… 人口、人才流失,一度是东北之痛。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为东北人才振兴把脉开方: “优化创新产业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加大人才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支持东北留住人才、引进人才。” “加快边境地区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建设,加强边境村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留住现有人口,同时鼓励发展边境贸易、边境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支持在边境城市新建职业教育院校,帮助县城和小城镇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天时地利人和”,应如是。东北重振雄风、再创佳绩,全面振兴,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