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的有机大豆全国闻名,是中国的‘宝’啊!”日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总农艺师闫文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表示:“黑龙江有机大豆是通过自然界优胜劣汰选择,是优良基因和优良环境作用的结晶。黑龙江的绿色安全食用大豆,在保障国民食品安全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闫文义,省农科院总农艺师、二级研究员,省作物学会理事长,省作物育种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重大经济效益奖、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大奖。作为熟知我省农业种植情况的专家,闫文义说,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形成极为缓慢,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400年。全球黑土区仅有四片,分别位于乌克兰第聂伯河畔、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南美洲潘帕斯大草原和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地之所以“黑”,就在于它覆盖着一层黑色的腐殖质,这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农民常用“一两黑土二两油”来形容黑土地的肥沃。“独特的生态环境使黑龙江成为中国大豆的主产区,原生态、天然基因决定了黑龙江大豆的品质。”闫文义骄傲地说。
闫文义说,黑龙江大豆是中国最漂亮的大豆,黄、圆、大,富含高蛋白,品质极优,非常符合现代人的消费理念,是直食大豆的最佳选择。
闫文义说,大豆在中国已有5000余年的栽培历史,我省是中国最大的大豆生产、商品供给省。闫文义介绍,我省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两大优势产区,2005年~2010年为我省大豆生产的鼎盛时期,近10年来,平均种植面积仍保持在4912.4万亩,占全国大豆种植面积40%~45%。我省近36年的大豆年平均产量是455.3万吨,占全国大豆总产量的40%~50%。由于大豆是粮油兼用作物,是人类重要的植物油和蛋白源,也是畜牧业发展、工业加工和医疗保健的重要原料,所以发展大豆生产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与油料安全具有战略意义,也是保证人类健康生活,实现“中国梦”的基础。
2016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大豆面积达到1.4亿亩,比2015年增加400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35公斤,比2015年提高15公斤;食用大豆蛋白质含量提高2个百分点,榨油大豆含油率提高1个百分点。说到我国和黑龙江省的大豆产业发展愿景,闫文义说:“我省作为大豆主产区,必须走‘科技兴豆’之路。要提高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撑能力,重点突破高产优质专用品种,同时创新栽培模式,完善品种配套技术。在现有科研布局和优势研究单位基础上,建立穿梭育种网络,构建黑龙江省现代大豆育种创新体系。”
最后,闫文义建议,我省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大豆产业发展,实现“政策兴豆”。大豆既是油料又是粮食,属于粮食界“双重身份”者,闫文义建议我省要优化协同推进各作物补贴政策,让可持续的良好耕作、轮作制度得以迅速推开,助力龙江现代农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