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大豆协会!

综合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协同创新推广体系首席专家韩晓增 创新保护模式 地力与产量协同提升

更新时间:2023-11-30 13:34:12点击次数:378次

韩晓增(左)深入现场指导。


“我帮农民建良田”技术指导服务到田间。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强调,黑龙江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为“压舱石”最坚实的支撑,我省通过“龙江模式”和“三江模式”进行黑土地保护利用,而且颇有成效。在此基础上,我省黑土耕地保护协同创新推广体系(以下简称体系)专家团队还做了哪些技术升级,他们又是如何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的?记者采访了体系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韩晓增。

技术攻关与示范推广同步

韩晓增介绍,今年体系主要承担“盐碱地改良技术”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两项“卡脖子”技术攻关,一是主要解决我省西部“缺少盐碱地改良配套技术”的问题,通过技术攻关系统实现盐碱地产量提升的目标;二是解决我省“有机肥见效慢,作物施用后易出现减产”的问题。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工作,目前研发了旱田盐碱地改良培肥技术模式、水田盐碱地改良培肥技术模式、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

与此同时,专家组成的技术对接团队深入我省各地,先后在克山等市县建立了18个试验示范基地,在北大荒集团21个农场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举办了4场共500人的专项培训会议,先后与10个市县对接,推进成果产业化。系列技术模式整体上实现地力和粮食产量协同提升的目标。

改良培肥与增产增效同步

我省现有盐碱地总面积超过1000万亩。盐碱地最大的问题是盐分含量高、碱化度高,“两高”限制了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减产。今年体系主要研发了旱田和水田“盐碱地改良配套技术”。

旱田盐碱地改良一边筛选耐盐碱和抗盐碱的大豆和玉米品种,一边在秋季对盐碱土耕地进行深翻,切断毛管水,防止土壤返盐,同时结合深翻将能培肥和改良盐碱的有机肥(优质有机肥2吨/亩)、能改良盐碱的石膏200公斤/亩,或者采用稻壳、糠醛、腐殖酸等物质的添加,改良培肥盐碱土。通过系统技术整合,区域定制的方案,盐碱土改良培肥试验区大豆增产21.3%、玉米增产15.6%,盐碱地改良培肥后效达到3年以上。

水田盐碱地改良配套主要技术要点一是秋整地,二是施用磷石膏、稻壳、糠醛等改良土壤,三是筛选水稻耐和抗盐碱的品种,四是育大秧苗带孽移栽,五是前氮后移,躲过土壤返盐期,调控土壤应用供给曲线,满足盐碱地水稻生长发育对土壤环境的要求。经过多个示范区试验示范,使用这套技术的水稻增产20%以上,盐碱含量显著下降,土壤肥力水平显著提升。

为了破解“有机肥发酵慢,影响作物合理施用期,导致肥效差”的问题,体系专家研发了“增氮加磷降湿”技术,引进了“寒腐快克腐熟剂”和“农科寒腐1号菌剂”,便于秸秆粪污就地就近堆积腐熟还田,并且在极寒环境下快速启动发酵,增加发酵堆内温度。此外,体系专家还研发了沟施技术,提高了有机肥的使用效率。该项技术整体上可以替代20%的氮肥,并且玉米可增产10%以上,大豆增产13%以上。

专项培训与帮建良田同步

“稻田秸秆还田如何防治有毒气体排放?”“低洼易涝土壤冷凉地块如何进行保护性耕作?”“如何管理大棚昼夜温度、提高蔬菜的品质和产量?”……

为了解决这些生产问题,一年里,专家走遍了我省各地,既举办各种专项培训,又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

首席专家韩晓增研究员带领10名科学家先后赴绥化市肇东市、大庆市林甸县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哈尔滨市宾县开展“我帮农民建良田”活动和技术培训;在宾县,陈棣教授和许靖华教授讲解了坡耕地水土保持技术,并展示了不同坡度耕地的水土保持效果,为我省黑土耕地控蚀保土提供了技术模式,在海伦市,体系成员充分了解各乡镇今年大豆扩种、压缩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情况,深入村屯了解作物种植情况,并走进田间地头查看作物的出苗情况,针对今年春季低温多雨,玉米、大豆和水稻三种作物苗期病虫草害问题,体系专家团队提出了叶面肥合理施用和土壤中耕等技术防治措施,对农户进行了现场指导。(记者 周静)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扫一扫,有惊喜哟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 黑ICP备17001807号 技术支持:巨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