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大豆协会!

综合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盐碱地综合治理奋“豆”之路——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岗站协同调研记

更新时间:2025-07-14 11:13:20点击次数:153次

2025年7月9日至10日,生态农业产业体系首席杨峰山团队与岗位科学家潘相文团队,共同赴青冈县盐碱地综合治理基地开展调研,完成中重度盐碱地大豆和紫花苜蓿生态适应性田间调查。


在青冈极重度盐碱地(pH值>9.5)适应性鉴定实验中,尽管97%品系未能萌发,但东生226、东生403和东生415,3个大豆品系突破极限顽强出苗,彰显了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和耐受潜力,东生226根部发育、田间生物量表现更突出,这些突破不仅填补了高盐碱区大豆种植空白,更转化为我国2亿亩盐碱地开发利用的“种子芯片”,为后续种质资源育种奠定坚实基础。


“从田间大豆生长发育和长势看,大豆审定品种东生226耐盐碱适应性种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潘相文高级工程师难掩兴奋地表示。这背后,是科研团队不懈的努力的成果。该品种历经远缘嫁接、系统选育、耐盐碱鉴定等阶段,耗时近 7 年培育而成。此次在青冈县中重度盐碱地连续两年试种成功,不仅为团队增添了信心,更为黑龙江省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开辟了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潘相文高级工程师和王飞飞博士历经26年远缘杂交与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成功培育出540份大豆品系,经芽期耐盐碱鉴定初步筛选出102盐碱地耐受品品系,同时在青冈中重度盐碱地(pH 8.5-9.5)适应性鉴定实验中筛选出32个优秀大豆品系,这些品系拱土能力强、出苗率超过85%,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核心种质资源。耐盐碱苜蓿也同步萌发绿叶,展现出强劲生命力。


今年,潘相文高级工程师带领生态农业体系抗逆优质种质资源协同创新团队持续发力,先后引进及创制适合寒地生态区种植的大豆优质新种质资源 140 份,预期在青冈中重度盐碱地筛选优质耐盐碱抗逆种质资源 10 份,继续在抗逆优质种质资源选培之路上探索和攻关。


未来生态农业体系团队将强化协作优势,整合大豆育种成果与盐碱地微生物群落定向调控、秸秆腐熟还田(提升有机质)、耐盐碱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推进“品种+微生物+农艺”三位一体方案,激活东北400万公顷盐碱地生产潜力,为龙江中低产田综合利用提供高效技术支持。

扫一扫,有惊喜哟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 黑ICP备2025036316号-1号 技术支持:巨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