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尔滨市出发,沿着松花江一路向东,进入巴彦县富江乡,有个叫洼子张的小屯。屯边一条小河,有个好听的名字——南五岳。南五岳南岸有一片湿地,被铁丝网围着。
屯里的人们,都在忙着春耕。与他们的火热相比,这里就愈发的沉静,只有那些灌木、野草在恣意生长。
“你们来得还是有点早,‘捞豆秧’才刚出几片叶子。”巴彦县农业环保站工作人员王喜斌介绍,因为野生大豆一般长在湿地、沟边等低洼易涝的地方,他们又习惯叫它“捞豆秧”。
这里就是巴彦县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点,自2005年开始保护以来,一直在竭力维持野生原貌。
“现在这里每平方米有两三株‘捞豆秧’,株高一般在150厘米~315厘米。”去年的野生大豆缠绕在灌木上已经干枯,能清晰地看到炸开的豆荚。
在我省,这样的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点有7处:从最北部塔河县到中部望奎县,再到东南部海林市,不同气候环境不同生存土壤,野生大豆顽强地生长着。
而另一方面,从研究大豆育种的科学家到各地维护保护区的农技工作者,也一直在与时间赛跑,抢救性地保护这些珍贵的资源。
保护:因地制宜综合施策
野生大豆一直以来“习惯”在鱼塘、树丛、草甸、芦苇之间的荒地上“居住”,喜欢地势低平且原始植被繁茂的小环境。这些地方虽远离城市,但毗邻乡村,为将人为干扰降至最低,保护点都依据实际制定了相应管护措施,用围栏和制度为寒地野生大豆打造“安全屋”。
庆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环保站站长黄英在跟记者连线时,正在该县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点内忙碌。视频中记者看到一片盎然的新绿,她告诉记者:“这些其实都是荒草,因为今年气温低,野生大豆刚露出叶片,20多号才会生长明显,但随着温度升高,它会长得飞快,一般7月份开花,8月份结荚。”
聊天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保护点内植被以小灌木、野草、蒿类为主,在这处“植物天堂”中,人迹罕至。黄英介绍:“保护点所在乡将野生大豆保护纳入了乡规民约,外来人员参观必须经上级相关领导批准,并详细登记签字后,方可进入。该县每年都会在野生大豆生长旺盛期和成熟期进行监测,了解它们的密度、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高度等。”
巴彦县在《加强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点建设的规定》中明确,野生大豆保护点范围和植被要维持现状不得变更,对进入保护点车辆、人员进行限制,同时严格禁止农民进入保护点开荒、取土、放牧、割草等破坏行为,绝对不允许破坏保护点设立的围栏、瞭望塔等保护设施。同时,他们还在保护点设立专门看护房,有专人进行全天看护。
海林市则严格资金管理,对保护点资金实行统一计划、统一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挪用现象发生。
此外,各保护点所在市县还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由市县相关主要领导任组长,为保护点提供了保障机制。
现状:不再“渐危”仍需监护
自2004年保护点建设伊始,18年来我省对其持续性关注和投入,使寒地野生大豆资源得到了抢救性的保护和延续。
延寿县保护点内每平方米有3~4株野生大豆,株高在90厘米~285 厘米,单株荚数5~30个,百粒重0.5~0.8克;庆安县野生大豆密度比保护前每公顷增加了3000株、目标物种丰富度增加了0.21%……保护点内野生大豆所占据的面积不断扩大,种群密度提高,种群规模增大。
据定点调查,多数保护点内每平方米有5~6株野生大豆,株高在 90厘米~285厘米,单株荚数50~300个,百粒重0.5~13.0克。野生大豆的伴生种柳条、蒿草也受到保护,杜绝了人为破坏,保护点内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巴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保护点的设置以及持续不断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了农民保护野生植物的意识。保护点建立以来,无一起破坏资源案件。”
保护点内的农民们不再将“捞豆秧”视为杂草,不但改掉了过去开荒种田、取土建房、放牧践踏、割草喂畜等破坏行为,还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保护活动中。
除了这些地方力量,一些科研院所也一直在行动。省农业科学院于1982年率先建设了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目前离体保存4000余份寒地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有效避免了种质资源的灭绝。
未来:开发利用任重道远
省农业科学院王连铮、姚振纯、来永才等诸多专家,自1979年以来就在“接力式”持续开展寒地野生大豆资源的考察、收集、评价和利用研究,先后收集了1350余份寒地野生大豆资源录入国家种质资源库,占国家入库资源的1/4。奠定了我国寒地野生大豆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保护与研究的基础,培养了一批一直默默坚守的资源保护研究队伍。
“我省不同地域的寒地野生大豆表现出来的性状是不同的,北部地区抗寒性能比较突出,南部地区抗逆性比较突出。”来永才介绍,“对于育种人来说,种质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需要通过表型和基因型研究,挖掘出可利用的优异基因。”
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李衡,从事多年保护点维护工作,他表示,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对于我省其他珍稀濒危物种的种质资源保护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在保护中不仅要结合物种习性创造其适宜的生境,还要结合科研院所,全方位的开发利用种质资源,并从宣传教育的角度提高农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这对于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来永才建议,除建立原生境保护点外,我省还需建立异地保存与原生境保护相结合的种质资源安全保护技术体系、系统开展寒地野生大豆资源精准评价与利用研究,对于破解大豆育种的种源技术“卡脖子”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