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大豆协会!

热点专题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备耕时节,专家建议——构建大豆合理轮作技术体系

更新时间:2024-02-28 10:30:27点击次数:272次

俗语说,“豆见豆,必定瘦;油见油,三年愁”。如何避免重迎茬种植,一直困扰着豆农。

“在进行黑龙江省大豆生产长效机制研究时我发现,随着大豆面积逐年扩增,我省北部地区大豆重迎茬问题愈发突出,长期连作重茬,导致土壤养分偏耗、病原微生物累积,不利于黑土耕地保护,影响大豆的产量与品质,而且增加了种植成本。”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副研究员李国泰告诉记者。

“前不久发布的《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提出,巩固大豆油料扩种成果,引导东北地区合理轮作减少重迎茬。”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来永才认为,要真正破解重迎茬难题,就要统筹全省资源,建立一个合理的轮作体系。“今年是关键一年,今年大豆如果合理布局,将为构建黑龙江省大豆科学合理轮作体系打下坚实基础,真正使我省大豆的产能实现持续提升。”

突破“两圃”发展“三圃”“四圃”轮作

李国泰介绍,年际间采取不同作物轮换种植是解决田间恶性杂草丛生、防治土传病害和保持土壤有益微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户分散经营以来,轮作制度渐渐消失。近几年在轮作补贴的激励下,轮作制度正逐步恢复。

“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过去的轮作体系已然不再适用,需要科技人员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角度出发,结合不同区域的生产经营条件,针对作物、肥料、农药的特征特点,重新构建新型轮作制度。”李国泰表示,目前我省主要以玉米、大豆两圃轮作为主,“三圃”轮作很少。他建议以四大旱地作物——玉米、大豆、马铃薯和小麦为主体,研究构建“玉-豆-麦”“玉-豆-薯” 三圃轮作技术体系,为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鲜食玉米、强筋小麦都是轮作“理想型”

来永才认为,我省北部玉米生产普遍存在产量不高、竞争优势不强的问题,因此,他建议鼓励该区域发展高附加值的鲜食玉米和青贮玉米,调减普通玉米种植比例,既可提高种植效益,又能满足当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我省第五、六积温区日照时间长、土质肥沃,非常适宜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曾是我国小麦商品粮重要生产基地,年种植面积曾经达到3000多万亩。”黑龙江省小麦产业体系首席专家、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三级研究员邵立刚介绍,目前我国强筋小麦市场供给不足,如充分发挥我省生态优势和集约化生产优势,完全可以生产出满足部分市场需求的优质麦原粮。例如,可在第五、六积温区建立500万亩~800万亩优质强筋小麦原粮生产基地,在我省“黑土优品”的品牌加持下,或可再打造出一个与五常大米相媲美的“寒地强筋麦”龙江地理标志产品。

充分发挥补贴政策撬动作用

“当前大豆补贴按种植面积发放,产多产少一样拿补贴。”来永才建议,充分发挥补贴政策的撬动作用,实行区域差异化补贴,针对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补贴政策。“补贴资金向优势产区倾斜,把钱花在刀刃上!”

“东北春麦区小麦播种面积约为600万亩,占全国春小麦种植面积一半左右。近年来由于我省春小麦种植面积小,无法享受小麦最低保护价政策,导致麦农种植积极性不足,建议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将黑龙江小麦纳入国家收购范畴。”邵立刚建议。

“目前我省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单台补贴比例在30%以内,没有体现出向主要种植作物机械重点倾斜。”黑龙江省农机产业体系首席专家、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二级研究员陈实建议,“配合国家在我省实施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加大高端智能农机补贴,实行优机优补。”(记者 周静)

扫一扫,有惊喜哟

版权所有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 黑ICP备17001807号 技术支持:巨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