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喊话“多吃豆”,提出大豆及其制品健康消费的“豆十条”,将成为国产大豆市场的中长期利好。
请读者朋友容许笔者用这样有些夸张的标题,因为今天要说的主角是大豆。它原产自中国、有几千年种植食用历史,夸张些也不为过。大豆古称“菽”,为五谷之一,菽香悠远传千年,滋养着华夏文明。
近日,国家卫生委网站发布了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减油、增豆、加奶”核心信息的通知。通知提出,为深入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和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促进形成合理的居民膳食结构,按照有关消费量测算结果和后续工作安排,2024年要围绕“合理膳食、健康生活”主题,聚焦居民突出的饮食消费不合理情况,着力减少食用油、增加豆及豆制品、奶及奶制品消费等,加大针对性科普宣传。
为此,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制定了“减油、增豆、加奶”核心信息。核心信息共30条,“减油、增豆、加奶”各10条。
说起大豆及其制品,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对人们的营养健康是如此重要,但又那么默默无闻,常常被忽略得没有存在感。而今国家最权威的营养健康部门喊话“多吃豆”,提倡增加大豆及其制品消费,相当于从需求侧明确了大豆在国民营养健康中的重要地位。
没有种不出来的农产品,只有卖不出去的农产品。在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中,消费如果能够持续增长,意味着什么?当然是历史性大利好了,值得为其鼓与呼。
去年,国家为了发展大豆生产,曾在春耕期间出台支持大豆生产的一揽子政策,共10条,被形象地称为“豆十条”。今年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制定了增豆的10条核心信息,刚好也是10条,不妨称之为消费“豆十条”。相对于生产“豆十条”,消费“豆十条”立足终端需求需求,从国民营养健康出发,对国产大豆市场和产业的利好影响更为长远。
这里为什么要强调是“国产”大豆市场的大利好呢?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大豆市场形成了“两分天下”的格局,国产大豆以食用为主(加工成豆制品),进口大豆以饲用油用为主(压榨成豆粕和豆油)。“多吃豆”自然是多吃国产大豆及其制品。
关于“增豆”这10条核心信息,营养健康健康专家已经有了不少解读,读者朋友们可以网上找来看。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将这10条信息简单分了两大类:
第一类是“为什么要多吃豆”:共3条。
一是有丰富营养。大豆及其制品种类多样、营养丰富,可提供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钾、维生素E等,适合所有人群食用。
二是有特定好处。常吃大豆及其制品对儿童生长发育有益,可降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乳腺癌、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等发病风险,还有助于延缓老年人肌肉衰减。
三是吃的还不够。建议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15~25克大豆或相当量的大豆制品,目前我国2/3以上的居民未达到推荐摄入量,应适当增加。
第二类是“怎么多吃豆”:共7条。
一是变着花样吃。一日三餐可选择不同的大豆及其制品,20克大豆相当于北豆腐约60克、南豆腐约110克、豆腐干约45克、豆浆约300克。
二是素食者要多吃。大豆及其制品是素食者蛋白质的重要食物来源,每天应足量摄入,全素人群平均每天应摄入50~80克,蛋奶素人群25~60克。
三是健康安全吃。自制豆浆须煮透;烹制和食用大豆及其制品时,应少放油、盐、糖。
四是与畜肉搭配吃。摄入畜肉过多的人群,可用大豆及其制品替换部分肉类,既保证了优质蛋白质摄入,又可减少因摄入过多畜肉而引起的健康风险。
五是慢性病可多吃。高血压、高血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人群,如无饮食禁忌,可增加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
六是嘌呤不用怕。豆腐、豆干等大豆制品在加工、制作、烹饪过程中,嘌呤含量有所降低,高尿酸血症人群及痛风患者可适量食用。
七是鼓励出新品。鼓励企业开发更多样化的新型大豆制品,更好地满足公众对营养、口味等的需求。
这样梳理后,是不是更好记住了?处于知识碎片化的时代,能记住10条内容不容易。大豆及豆制品,作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三好”农产品,值得记住这些核心信息并推介给身边你在乎的人。
后期,有关方面还将加大针对性科普宣传,读者朋友看到“增豆”视频、图片或文字,请多多转评赞,也许有人会因为你的小小举动而终身受益呢。
当然,消费理念还要转化为行动,每次去菜市场不忘来块豆腐,网上下单不忘搭配一份豆制品,出门旅游不忘常备休闲豆干,在日常饮料清单里不忘加入豆浆豆奶。
每一个小小的行动,都是在自己的健康账户里投资。价值投资,讲究的是聚沙成塔、慢慢变富。健康生活,也需要日积月累,每天多吃点儿豆,在不经意间,健康状况已有所改善。
从宏观的角度看,国民“多吃豆”的消费行为会鼓励企业提供更具性价比、更多元化的豆制品,进而引导农民种出更适应市场需求、更优质的大豆,促进国产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
风起于青萍之末。且看“增豆”的涓涓细流如何在市场的海洋中形成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