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针对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弱、征信缺失、风险控制难等痛点,“互联网+”如何发力,助力金融机构激活农村金融的活水?本版今日编发一组相关报道,对此进行深入解读: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大有可为
近年来,农村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作为互联网、金融与三农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农村互联网金融把互联网作为资源,在三农领域形成了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的新金融模式。它高速发展的原因在于:传统金融的垄断提高了资金融通成本,从某种意义上加剧了对农业等低利率行业的金融排斥,从而阻碍了资本的优化配置,而农业等日渐旺盛的消费信贷形成的大量融资缺口和空白等待填补。两者之间形成的结构性“痛点”亟待破解。因此,当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时,农村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就顺理成章。可见,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发展更需监管。首先,农村互联网金融要求比传统商业银行实施更细更严的监管,监管部门应严格控制互联网金融进入三农领域的门槛及牌照发放,并尽早建立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其次,在保证不发生局部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在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之间找到合理均衡点,通过营造自由开放的创新市场环境,保证互联网金融能有效服务农业发展;第三,应厘清农村互联网金融监管着眼点,划清传统金融市场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边界,根据农村互联网金融特点对其实施针对性的监管措施。
2017-11-23 农民日报